學生工作

《中國共青團雜志》《今日頭條号》《中國青年網》報道報道我院學子走進巴鬥村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發布者:管理員發布時間:2022-08-25浏覽次數:411

813日,《中國共青團雜志》《今日頭條号》報道了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農旅融合繪新景,青春助農促振興”實踐團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相關鍊接: https://m.toutiao.com/is/jSkCotx/?=深入蘇北沿海巴鬥村,探尋農旅融合新成效 - 今日頭條

https://my.mbd.baidu.com/r/L286kIcGNq?f=cp&u=79bacf1bb90533fb

原文如下: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講話精神,落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的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與旅遊深度融合的目标, 2022720日,鹽城師範學院“農旅融合繪新景 青春助農促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展以蘇北地區村域尺度農旅融合發展為主旨的社會實踐活動,對東台市巴鬥村農旅融合發展情況進行專項調研。團隊成員通過通過深入訪談、問卷調查、收集當地農村産業發展相關數據等形式探究當地村莊農旅融合發展規模、類型和問題。

靠海吃海,堅持提供最具漁村特色的體驗

發展旅遊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而特色文化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海洋是巴鬥文化發展的基礎。作為一個濱海漁村,巴鬥村充分利用自身的海元素,以充滿海味的、樸素的民宿取代豪華的酒店。在沿海灘塗既開發了适合老少婦孺的山水灘,又增設了對年輕人胃口的皮筏艇和燒烤,盡可能的迎合市場,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在與巴鬥村王主任的訪談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巴鬥村的蔬菜都是不打一點農藥的綠色産品,免費提供給前來旅遊的遊客食用或親自采摘,也可以讓遊客作為土特産帶走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國家提出休漁期以來,漁民們積極響應号召,僅在可以捕魚時期捕撈的海産品數量也十分可觀,近年來每一條船的利潤都能達到五十萬元左右。休漁期期間,村民捕撈貝類的海鮮。由于巴鬥村特有的水域條件和良好的水質,這裡的海鮮肉質鮮美,别的地方都吃不到這種口感。正如王主任所說:“想讓遊客來我們這吃到真實的海産品。”此外,村部還讓老百姓自己發展第二産業,做當地的海服。梭子蟹搗碎、魚曬成幹、文蛤榨成醬……主動繼承老一輩漁民的文化,往文旅公司方面轉型。巴鬥村的做法成效顯著,“村裡農旅融合發展的第一年國慶節,在我們巴鬥一号飯店排隊用餐的遊客甚至吃到了淩晨三點,村裡的方便面都全部賣光。遊客必點的巴鬥黃牛肉和文蛤,連盛産海鮮的海南島的遊客都來吃!”談到這裡,王主任忍不住自豪道。

接下來,巴鬥村将繼續發展旅遊業。以海為主題,打造生态農業。巴鬥村葉書記有個大膽的想法:“我們建民宿、飯店隻建一兩家,利用土生土長的雞鴨鵝和綠色蔬菜走饑餓營銷模式,在外樹立口碑,再吸引一批圖新鮮的遊客。”葉書記對巴鬥村未來充滿信心!

發展經濟,堅定帶領村民走上緻富的道路

肯幹是巴鬥人民緻富的關鍵。在發展初期,老百姓不支持也想不通,因此困難主要是資金。除去上級政府幫村裡籌集的資金,村委也自掏腰包出了一部分。巴鬥村葉書記自己的七八條漁船甯可雇人去管理,放手自己的産業來帶領老百姓,為的就是民意,老百姓相信你,才會跟着你去做。在村幹部們的帶領下,農旅融合發展初見成效,給老百姓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村裡第一産業有漁民出海,第二産業有商人做生意,現在重心轉向第三産業,重點搞旅遊業的開發。實踐團成員通過走訪得知,如今需要人來做小工隻能去村外找了,因為村民們做自己的産業收益極高,僅僅半天就能掙五百塊錢,村裡每個老人手裡都有幾十萬,已經發展到了路不拾遺的階段。

王主任說到:“把這搞好了,老百姓都很支持,你隻要帶着老百姓緻富,他們就願意跟着你做。”如今的巴鬥村裡經營模式也多種多樣,村裡和老百姓一起搞、老百姓自己搞,或者是老百姓把房子租給村裡都是可以的。村裡帶頭,村民發展,拿集體份地做示範,村民股份可占一半。接下來如何進一步發展,都由村裡統一安排,統一管理、統一投資,既實現了集體經濟的規模效益,又避免了村民的搶客心理。政府開發的養殖區,老百姓投資份地,每人每年能分到五萬元左右;集體份地也有幾百畝,老百姓能分到70%左右;村民租給村裡的房子,村裡也隻拿一點提成,其餘全部返還給老百姓,真正實現為民服務。

村民素質較高,賣的農副産品都是遊客嘗好了再賣,客人可以讨價還價,但他們絕對不會賣壞的、黑心的東西,因此賺來了大批回頭客。此外,巴鬥村經常在上海做宣傳做活動,當地的文蛤在上海十分出名,同時也引進上海的好産品,讓遊客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保護生态,堅決抵制任何污染環境的可能

     環境是巴鬥旅遊興旺的基石。巴鬥村為了生态環境一個工廠都沒建立,海水養殖也格外注意對環境的保護。據實踐團成員訪談了解,原本村部後面400米的爛綠柏已經全部被清理掉了。村裡聘用了專業的保潔團隊,不用老百姓出力。每天固定有七個保潔工打掃衛生,每年都有幾十萬花在保潔上。巴鬥村王主任表示:自己每天都會監督衛生狀況,例如自己拍五十張照片,保潔就要返回五十張打掃好的照片,不合格的都有相對應的處罰。村民們的環保意識也很強,家家戶戶務農務工的,基本也都注意自己家的整潔。王主任在訪談中表示:“遊客來的第一點,首先就是看你這個環境,還有你這個民宿的衛生。” 現在遊客素質也很高,不會亂扔垃圾,村裡也準備了專用垃圾桶給遊客使用。“一定要保持我們的生态,生态很重要,巴鬥村在發展的路上有好的都學習,有污染的堅決不接納。”王主任多次對我們強調。

經過一天的訪談和實地考察,實踐團隊員們表示他們對東台市巴鬥村農旅融合發展有了更加生動的、全方位地認識,不僅體會到漁民的勤勞勇敢,也看到了上至書記、下至每一位村民對巴鬥村農旅融合發展做出的努力。在未來,鹽城師範學院“農旅融合繪新景 青春助農促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将會立足地理科學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特色,結合蘇北地區村域尺度農旅融合發展需求,進一步分析蘇北地區村域尺度農旅融合發展和産業發展現狀,以農旅融合發展推動産業振興,加速美麗新農村建設,為實現鄉村振興美好藍圖貢獻青春力量。

823日,《中國青年網》報道了城市與規劃學院“農旅融合繪新景,青春助農促振興”實踐團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相關鍊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4778172&app_version=1.4.5&sid=1376114&time=1661406054&signature=xZry0KPXd5RYDQVznvq4v9Y5xUG8o9M1GlE6go9mAJkeON2wjW&sign=a8340da5f9a9dfead091c774625e60c8

原文如下:為進一步引導青年學生運用專業知識服務鄉村、在社會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增長才幹,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了解黃海之濱鄉村的産業發展狀況, 2022720日,鹽城師範學院“農旅融合繪新景 青春助農促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展以蘇北地區村域尺度農旅融合發展為主旨的社會實踐活動,對東台市巴鬥村農旅融合發展情況進行專項調研。團隊成員通過通過深入訪談、問卷調查、收集當地農村産業發展相關數據等形式探究當地村莊農旅融合發展規模、類型和問題。

靠海吃海 堅持提供最具漁村特色的體驗

發展旅遊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而特色文化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海洋是巴鬥文化發展的基礎。作為一個濱海漁村,巴鬥村充分利用自身的海元素,以充滿海味的、樸素的民宿取代豪華的酒店。在沿海灘塗既開發了适合老少婦孺的山水灘,又增設了對年輕人胃口的皮筏艇和燒烤,盡可能的迎合市場,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在與巴鬥村王主任的訪談中,實踐團成員了解到,巴鬥村的蔬菜都是不打一點農藥的綠色産品,免費提供給前來旅遊的遊客食用或親自采摘,也可以讓遊客作為土特産帶走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國家提出休漁期以來,漁民們積極響應号召,僅在可以捕魚時期捕撈的海産品數量也十分可觀,近年來每一條船的利潤都能達到五十萬元左右。由于巴鬥村特有的水域條件和良好的水質,這裡的海鮮肉質鮮美,别的地方都吃不到這種口感。正如王主任所說:“想讓遊客來我們這吃到真實的海産品。”此外,村部還讓老百姓自己發展第二産業,做當地的海服。梭子蟹搗碎、魚曬成幹、文蛤榨成醬……主動繼承老一輩漁民的文化,往文旅産業轉型。

巴鬥村的做法成效顯著,“村裡農旅融合發展的第一年國慶節,在我們巴鬥一号飯店排隊用餐的遊客甚至吃到了淩晨三點,村裡的方便面都全部賣光。遊客必點的巴鬥黃牛肉和文蛤,連盛産海鮮的海南島的遊客都來吃!”談到這裡,王主任忍不住自豪道。

接下來,巴鬥村将繼續發展旅遊業。以海為主題,打造生态農業。

發展經濟 堅定帶領村民走上緻富的道路

肯幹是巴鬥人民緻富的關鍵。在發展初期,村民不支持和資金都是大問題。在上級政府和村委的共同努力下,農旅融合發展初見成效,給村民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村裡堅持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現在重心轉向第三産業,聚焦旅遊業的開發。

王主任說到:“你隻要帶着老百姓緻富,他們就願意跟着你做。”巴鬥村的經營模式也多種多樣,村民合辦,百姓自辦,接下來如何進一步發展,都由村裡統一安排,統一管理、統一投資,既實現了集體經濟的規模效益,又避免了村民進行惡性競争。政府開發的養殖區,老百姓投資份地,每人每年能分到五萬元左右;集體份地也有幾百畝,老百姓能分到盈利的70%;村民租給村裡用于辦民宿的房屋,除去少部分維護費用,其餘全部返還給老百姓,真正實現為民服務。

村民素質較高,出售的農副産品絕對不摻黑心,因此賺來了大批回頭客。此外,巴鬥村經常在上海做宣傳做活動,當地的文蛤在上海十分出名,同時也引進上海的優質産品,給遊客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保護生态 堅決抵制任何污染環境的可能

環境是巴鬥旅遊興旺的基石。據實踐團成員訪談了解,巴鬥村為了生态環境沒有建立任何工廠,海水養殖也格外注意對環境的保護。村裡聘用了專業的保潔團隊,每天固定有七個保潔工打掃衛生,每年都有大量資金花在保潔上,王主任也會親自監督環衛工作的進行。村民們的環保意識較強,家家戶戶都注重自己的衛生。現在遊客素質很高,極少亂扔垃圾,村裡也給遊客準備了專用垃圾桶。小到垃圾桶,大到發展策略,五一不彰顯着巴鬥村保護生态環境的決心。

“一定要保持我們的生态,生态很重要,巴鬥村在發展的路上有好的都學習,有污染的堅決不接納。”王主任多次對實踐團強調。

經過一天的訪談和實地考察,實踐團隊員們表示他們對東台市巴鬥村農旅融合發展有了更加生動的、全方位地認識,不僅體會到漁民的勤勞勇敢,也看到了上至書記、下至每一位村民對巴鬥村農旅融合發展做出的努力。在未來,鹽城師範學院“農旅融合繪新景 青春助農促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将會立足地理科學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特色,結合蘇北地區村域尺度農旅融合發展需求,進一步分析蘇北地區村域尺度農旅融合發展和産業發展現狀,以農旅融合發展推動産業振興,加速美麗新農村建設,為實現鄉村振興美好藍圖貢獻青春力量。


Baidu
sogou